
在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对印度施压措施影响下,近来中印关系确实出现了一些缓和的信号。不过,表面上的“蜜月期”并不等于问题都解决了正规实盘配资,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。
首先,特朗普对印度征收高额关税,直接打击了印度的出口,并让部分外资从印度撤离。中国则凭借自身产业链的韧性,积极把部分出口和投资转向东盟、非洲、拉美等市场,以分散对美的依赖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在经贸问题上的单方面压制力,使美方在某些议题上不得不让步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印度开始重新评估对华关系,试图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来缓解本国的经济困境。与此同时,特朗普在印巴冲突中的偏袒巴基斯坦、并对印度实施威胁性举措(如对印加税等),让莫迪政府感到不满,促使印度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存在风险,因此希望通过改善对华关系来提升外交自主性。
展开剩余54%几方面的“试探性”动作也在推进。边境方面,印度和中国的部队已实现脱离接触,边境态势回到了2020年冲突之前的水平,并就相关机制达成了落实协议。印度外长苏杰生公开承认过去对华政策存在误判,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。莫迪也罕见地出席了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。安全优先的前提下,印度推进一些小步伐来测试经贸关系的改善效果,如恢复直航、简化签证等,意在吸引中国的投资与技术转移。国内一些智库还呼吁放宽对中资企业的投资审查,外交部也在加快恢复直航航班。
不过,外界对中印关系是否真的进入蜜月期仍持审慎态度。最近《经济时报》报道,中印经贸关系仍处于僵持状态:印度企业提交的51份稀土磁铁进口申请大多被中国方面搁置,盾构机至今也无法顺利运出。印度媒体多次抱怨,因盾构机滞留在中国,印度的高铁项目出现延期。此外,印度从德国采购的三台盾构机在广州制造后长期滞留在中国港口,显示出不仅对印出口的盾构机受到影响,连在中国制造的设备出口到印度也面临更严格的管控。对于稀土问题,这并非中国对印有意打压,毕竟中间商在两国之间长期存在赚差价的现象也被提及。
8月莫迪访华前,部分印度媒体还大肆炒作,称中国将放宽稀土、肥料和盾构机的出口限制,随后出现不少类似新闻,媒体人也跟着传播谣言。但实际上,莫迪的这次访华并未从中获得实质性的让步或利益。总体来看,中印关系并非靠几句善意的言辞就能解决的,在边境问题、产业链竞争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分歧仍然存在,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明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